1.1 金属表带
1.1.1拉力测试方法
测试时,表带扣要套一个橡胶袋,防止测试时表扣嘣开;
每批货须抽验两条表带,固定在测试座上;
在其中一个圆筒挂上5kg的重量(或施加5公斤力度);
拉力施加为时一分钟;
男装表带(带宽≧16mm),将重量(5kg)提升25mm,然后自由下坠,重复此步骤5次;
女装表带(带宽<16mm),将重量(5kg)提升25mm,然后自由下坠,重复此步骤3次。
1.1.2判定标准
带身不可发生松散,特别是带头珠与其它带节的连接部分;
表带任何部分不可松脱或变型;
若出现上述现象之一,须再重复测试;
第二次测试时,若出现相同现象,则整批退货。
1.2表带掣扣
2.1开合力测试方法
将表带栓上夹具。用不锈钢枝将带身栓在夹具上;
将表带掣扣开合3次,先除去因摩擦而产生的扣合力;
如下图3所示,将表带组合扣锁在一圆筒上;
将拉力测试仪楔入掣扣内,然后慢慢将圆桶和表头部分向下拉,直到带扣被开启。(注:不可突然急拉表头,以免造成错误读数);
重复步骤3和4三次,记录每次的结果,得出平均数。
1.2.2判定标准:
类 别 掣扣开合力度
男装表16毫米或以上 0.5kg-1.3kg
女装表14毫米或以上 0.5kg-1.0kg
安全掣扣 0.5kg-1.0kg
1.3挂制扣
1.3.1固定力测试方法
挂制扣固定力必须能够通过TS-1.1规定的拉力测试。
挂制扣内的锁制板可以用一些简单工具开启,并且可以用3KG或以下的力扣合。
4金属带掣扣锁
4.1横向拉力测试方法
4.2判定标准
当3公斤拉力作用于两边时,
表带扣仍保持完整。
1.5表带拆生发夹/L-片/U-片
1.5.1推力测试
将表带扣紧在夹具上。
在针尾部分施加推力(依据箭头指示的方向)。
选择表带上其中一节拆栅做测试。
1.5.2判定标准:
拆生部分:
实心不锈钢带 片带 实心铜带最大推力 8.0kg 8.0kg 8.0kg
最小推力 2.0kg 2.0kg 2.0kg
非拆生部分:不锈钢带/铜带:推力不可少于5.0kg。锌合金带不小于3.0kg。
例如:对于首饰表带结构,要求的推力为:
子母通 最小2Kg
牙花枝 最小5Kg
发 夹 最小3Kg
1.6字母通
1.6.1推力测试/判定标准
子母通用于塑胶带、皮带
推力要求如3、4项所示:
最大:5.5kg
最小:1.3kg
1.7螺丝
1.7.1扭力测试
将表带扣紧在夹具上。如图8所示。
用扭力计测试松脱的螺丝所需要的扭力。
1.7.2判定标准
拧出螺丝所需要的最大扭力为0.5kg/cm;
拧出螺丝所需要的最小扭力是0.2kg/cm;
螺丝头不许可有变形或损坏的现象出现;
所有螺丝物料必须用304/316不锈钢材料。
1.8掣扣连接针
8.1潜水制扣推出力测试
最小推出力为3Kg
8.2珠宝扣制推出力测试
骹位最小推出力为3Kg
1.9皮带
9.1扣制平拉力测试
将拉力器平放并固定好,将表扣套在弯形拉力机子上,施以如下表所示的力度。
拉力(Kg) 保持时间(秒)运动型 男庄 15 30
女庄 15 30
装饰型 男庄 10 30
女庄 10 30
滑动扣型 男庄 7 20
女庄 7 20
链带型 男庄 3 10
女庄 3 10
1.9.2判定标准
在如上表所示的拉力及时间内表扣不可以有脱生耳现象。
9.3结构拉力测试
其测试方法与TS-1.9.1扣制平拉力测试
方法相同(测试表带要穿上表壳)。
1.9.4判定标准
在如上表所示的拉力及时间内表扣不可以有脱生耳现象。
10塑胶带
10.1扣制开合力测试
其测试方法与1.2.1相同。判定标准同1.2.2
10.2表带拆生测试
其测试方法与1.5相同。
2防水测试
2.1 防水级别:
WP(普通防水)
WR-3(30M防水)
WR-5(50M防水)
WR-10(100M防水)
上述4个级别的防水测试方法,将依据各自的防水等级分别进行
2.2 WP普通防水
2.2.1测试方法
将表壳用吹尘或吸尘的方法彻底清洁,确保表壳内层没有其它杂物存在;
将底盖收贴,然后用塑胶假巴的将巴管封密;
将表壳放入一个载有5.0μ微细粉粒的滚桶内,然后开启滚桶,并保持其转速为每分钟42圈。测试时间为2小时;
测试后,以压缩空气彻底地清理表壳;
透过镜面玻璃检查表壳内部,观察是否存有其它杂物;
测试之后,须将该表壳报销。
2.2.2判定标准:表壳内没有微细粉粒。
2.3 WR-3防水30M
2.3.1测试方法
先进行耐气压性能测试(100%强制性测试)。
使用WF—208真空试漏仪,按设备使用规程,先进行仪器的初始化,检查使用状
况是否良好,然后按WI-016(WF-228防水测试仪使用工作指引)对手表进行耐气压性能测试;
耐水压性能测试
对于表壳和经过WF-208真空试漏仪测试OK的表头,需经过VBAT-M1水压试水仪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参照WI-018(VBAT-M1水压试水仪使用工作指引)。对于耐水压测试不防水的表头,使用NO.5555水压试漏仪观察漏水点,测试环境的温度和试水机的水温为摄氏18度至25度
a. 将经过耐水压测试不防水的手表,浸入盛水深度约30厘米的水压试漏仪中,放置5分钟;
b. 将试水机内的气压提高到3个大气压力,保持5分钟;
c. 在1分钟内将试水机内的气压降至周围环境压力;同时观察气泡的位置,确定漏水点。
耐水温变化性能试验。
在经过耐气压测试的手表中,按GB 2828-87的S-4抽取样品。将手表顺次浸入深度
为10cm的不同温度的水中(恒温箱)
a. ---置于40℃的水中5分钟
b. ---置于20℃的水中5分钟
c. ---置于40℃的水中5分钟
上述操作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分钟。然后进行冷凝试验。
耐机械压力性能试验
在经过耐气压测试的手表中,按GB 2828-87的S-4抽取样品。将手表浸入深度为
10±2cm的水中,在柄头或按钮的轴向相垂直的方向加5N力,保持5分钟,然后
进行冷凝试验。
冷凝试验
将手表置于40~50℃的恒温箱内,10~20分钟后取出,在表玻璃上滴18~20℃的
水滴。1分钟后用干抹布擦试表玻璃,查看表玻璃内表面有没有水珠凝结或出现凝
雾。
注意:
a. 如果表壳是在湿度饱和的环境里装配,进行冷凝试验前,应先烘干手表内部的空气,再进行冷凝试验。如果不能确定,则记录有水珠凝结的表壳,拆开该表底盖,烘干后,再重复进行本测试步骤。
b. 对于塑胶表壳:将一滴冷水(水温须低于摄氏10度)滴在胶镜的中央范围,冷水直径约8毫米至12毫米之间。经过三分钟后,然后抹去水珠,立刻查看镜片之下是否有水珠/雾气凝结。
2.3.2判定标准:
100%通过耐气压性能测试;
通过耐水压性能测试;
通过耐水温变化性能试验;
通过耐机械压力性能试验;
对于2、3、4项不合格的数量,不得多于抽查表可接受的范围限度。
2.4 WR-5防水50M
测试方法完全同2.3 WR-3防水30M,但要将3个大气压提高到5个大气压。
2.5 WR-10防水100M
测试方法完全同2.3 WR-3防水30M,但要将3个大气压提高到10个大气压。
3可靠性测试
3.1壳身
3.1.1下跌测试方法
收紧底盖与壳身;
将壳身与其所有的配件,在100CM高处,分别按壳面向上、壳面向下、巴的位向上各跌落一次;
袋表的跌落高度为50厘米;
机械手表的跌落高度为30厘米。
3.1.2判定标准:
跌落后,无裂纹、零件损坏、零件脱落等现象出现。
3.2镜面
3.2.1硬度测试方法
抽取2个表壳;
将一粒直径约Ф15.0毫米、重量约13.8克的钢珠从指定高度落下,撞击在玻璃镜面上;
测试时,须控制钢珠落点位于玻璃的中央位置。
玻璃面直径 钢珠落下高度(米)
童装
直径或最大对角尺寸小于20.0毫米 0.27
女装
直径或最大对角尺寸在20.0至30.0毫米之间 0.40
男装
直径或最大对角尺寸大于30.0毫米 0.54
3.2.2判定标准
玻璃受撞击后,没有出现破裂、崩、爆、花等现象。
3.2.3备注
此试验只适用于平面玻璃、单卜镜,塑胶镜片请参考TS-3.3.1。
做完撞击测试后,表壳的玻璃及I-令都必须更换。
蓝宝石玻璃的硬度测试需使用专用硬度测试仪DIAMOND SELECTOR Ⅱ进行测试。
3.3塑胶镜
3.3.1硬度测试方法
抽取2个表壳;
将一粒直径约Ф15.0毫米、重量约13.8克的钢珠从指定高度落下,撞击在塑胶镜面上;
测试时,须控制钢珠落点位于塑胶镜面的中央位置;
表壳经钢珠撞击测试后,必须报废弃置或更换塑胶镜面。
类别
胶镜面直径 撞击的高度(米)
圆形 正方形 水桶/多边形
童装 直径或最大对角尺寸<20.0毫米 0.12 0.10 0.10
女装 直径或最大对角尺寸
在20.0~30.0毫米之间 0.16 0.12 0.14
男装 直径或最大对角尺寸>30.0毫米 0.25 0.20 0.22
3.3.2判定标准
塑胶镜面受撞击后,没有出现破裂、崩、爆、花等现象。
3.4镜片
3.4.1 拉/推力测试方法
用力度计从表壳内腔向镜片中央施加静态压力约3秒时间。
测试时可先在玻璃底放一胶垫,胶垫尺寸略小于表壳开面尺寸。这样,镜面可以获得平均的承受力度。
不同镜片的测试力度如下:
表壳
物料 镜片
类别 顶力
防水等级 I-令 胶水或
超声焊接
锌合金
铜
不锈钢
钛 晶体
玻璃 普通防水 1.8公斤 3公斤
3ATM
或以上 镜片对角/直径<20毫米 3公斤 5公斤
镜片对角/直径>20毫米 5公斤 5公斤
塑胶
镜片 普通防水 不适用 3公斤
3ATM
或以上 镜片对角/直径<20毫米 3公斤 5公斤
镜片对角/直径>20毫米 5公斤 5公斤
塑胶表壳 塑胶镜片 所有等级 不适用 5公斤
3.4.2判定标准
镜片在受压力测试完毕后不得发生移位。
3.5E-型/T-型/E-T型巴管
3.5.1推力测试方法
用弹簧称测试巴管的内逼力。用夹具在E-型/T-型/E-T型的巴管(或按钮)内施加3公斤的顶力,时限为3秒。
3.5.2判定标准
霸管/按钮可承受逼力而不会脱离壳身。
3.6螺丝管
3.6.1拉力测试方法
用一特别焊接有挂钩的巴的,收紧在螺丝管丝牙上,然后将挂钩连接上拉力计,再施加7公斤拉力,时限10秒。请参考14图。
3.6.2判定标准
螺丝管不能有松动的现象,或者不能脱离壳身。
3.7开/合底盖测试
3.7.1目的
测试表壳的重复装配功能。
3.7.2测试方法
将所有零配件分离,例如镜片、组合壳、底盖等,然后重新装嵌。
3.7.3判定标准
重新装嵌的表壳,必须通过下列各项测试项目:
a 外观
b 功能
c 防水测试
d 跌落测试
重新装嵌后的表壳,壳内不得有金属碎片或披锋存在。
重新装嵌后的Ο-令不得有任何破损。撬底刀所造成的伤痕除外。
注:当重新装嵌表壳配件时,Ο-令必须更换。
3.8转圈
3.8.1扭圈测试
用左手紧握表壳,然后用两只右手手指,顺时针方向转动面圈。
3.8.2判定标准:
面圈不得转动多于半牙行程(约沿圆周转行1毫米左右)。
3.8.3逆时方向转动测试
将表壳固定在一个配有量度扭力计的夹具上。逆时针转动面圈,测量所需的最大扭力。
3.8.4判定标准
起动扭力与持久扭力都要在以下的范围之内:最小0.3Kgf.cm;最大1.0Kgf.cm。
3.8.5逆转抗力(顺时针方向转动)
将表壳固定在一个夹具上。用15 Kgf.cm的扭力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面圈结构 扭力(Kgf.cm)
a. 金属面圈+金属弹弓片 =15
b. 金属面圈+塑胶牙圈+塑胶弹齿棘轮 男装=10 女装=7
c. 塑胶面圈+塑胶弹齿棘轮 男装=10 女装=7
d. 金属面圈+塑胶弹齿棘轮 男装=10 女装=7
3.8.6判定标准:
面圈不能向后转动。
表壳的弹簧片或弹齿棘轮不得损坏,不得退化。
3.8.7可互换面圈的逆转抗力
将表壳固定在夹具上。
向逆时针方向施加扭力:
a. 最小扭力:1Kgf.cm
b. 最大扭力:2Kgf.cm
3.8.8判定标准
面圈可以在1Kgf.cm ~2Kgf.cm扭力范围内转开。
3.9有声面圈
3.9.1测试方法
将表壳用手指夹着,小心不要碰到面圈,然后大力摇动壳身。
3.9.2判定标准
摇动时,表壳不能有碰撞的声音。
3.10塑胶面圈
3.10.1附着力测试方法
向面圈的底部施加推力,圈口仍须附着于壳身。此项测试适用于胶圈或金属壳。
推力 表壳 面圈
1.5公斤 塑胶/金属 塑胶
3.10.2判定标准:
测试后面圈仍须附着壳身。
备注:部份金属圈与壳之间的空隙过少,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度,甚至对壳身造成破坏。对此类型的面圈,只要在测试时,被推向一边后仍然不容易被拨出来,便可判定为合格。
3.10.3面圈固定力测试方法
适用于旋拉式结构,表壳与面圈之间有一个塑胶牙圈。
施加3.5公斤拉力于面圈,维持约10秒。然后将拉力逐渐加至3.10公斤,检查面圈是否会被扯脱。测试时拉力方向保持垂直并且钳爪不可挤压面圈。
以下是两种拉圈方法的示意图:
a. 抓圈口外围(如图17)。
b. 如爪钳不能抓紧圈口外围,须移走玻璃,然后插入另一爪钳紧扣圈口内围。
c. 每批抽一个样板做测试。如不合格,则须抽查5个,以决定该批货是否合格。
3.10.4判定标准
面圈经过3.5公斤拉力测试后,未松脱。另外如面圈在4.5公斤拉力后松脱,须同时检查面圈扭力是否依照规格制造,如扭力合格可判定此批货合格。
3.10.5面圈转动功能
3.10.5.1目的
用以测试面圈的扭力(用扭力表测试)。此测试项目针对已经装配完成的表头。
3.10.5.2判定标准
最小值: 0.11kgf.cm
最高值: 0.37kgf.cm
3.11金属表带上的发夹/L-片或螺丝的稳固性测试
3.11.1目的
确定表带上的发夹/L片或螺丝在受摇动及屈曲的情况下,是否自动松脱。
本测试是模拟表带戴在手腕上的情况,目的是确保拆生结构的稳固性及安全性。
3.11.2测试方法
将表带装置在摇摆机上。
测试时,表带扣要套一个橡胶袋,防止测试时表扣嘣开;
每批货须抽验两条表带,固定在摇摆机上;
参照WI-023(摇摆机使用工作指引)调试机器。
摆动表带5000次。(锌带合金带摆动次数为3000次)。
检查发夹/L-片/螺丝的位置。
3.11.3判定标准
带身不可发生松散,表带上任何部位不能有断裂、松脱或变形的现象出现。
发夹/L-片/螺丝、花枝和子母通等不可有松脱或者突出于边珠以外的现象出现。
3.12弹弓带稳固性测试
3.12.1目的
模拟表带使用时的伸缩动作,测试弹弓结构的稳固性。
3.12.2测试方法
将表带样板装置在测试仪器上,调校仪器行程,约比弹弓带最长伸延长度少5毫米。
伸缩样板表带2000次。
取出样板表带,扭转180度,然后放松还原。
3.12.3判定标准
测试后,表带不能有断裂、带节变形、缠结或者位移等情况出现。
3.13带扣掣栓合测试
3.13.1目的
模拟带扣实际使用状态,重复开合带扣动作,测试扣掣的稳固性。
3.13.2测试方法
装置表带于夹具上。
检查开扣掣的力度,记录结果。注意,开扣力须接近规定力度的上限。
重复开合扣掣动作1000次。
再一次检查开扣掣的力度,并记录结果。
3.13.3判定标准
开扣掣的力度须保持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3.14响闹测试
3.14.1目的
测定响闹声响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步骤:
a. 将手表调校在响闹状态;
b. 将表头与分贝仪放入同一隔音槽内;两者相距约30CM;
c. 记录响闹分贝值;
d. 重复进行5次,将结果求平均值。
3.14.2判定标准
根据产品等级要求,分贝值不得低于50dB.
3.15表面夜光测试
3.15.1说明
夜光指磷质荧光,在棘手光源后,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自动发光。
3.15.2测试方法
将表面样板放在日光灯下5分钟,然后取出;
将样板转移到漆黑的环境下,观察夜光是否很快消失。
3.15.3判定标准
夜光应能够维持5分钟以上。超新星荧光物质可以维持4小时以上。
3.16皮带对折测试
16.1目的
模拟表带在佩带过程中穿带入扣或长期套入表架是否会造成表带断开或裂纹现象。
16.2测试方法
取1~2条表带分别进行弯曲180度对折测试(尤以长带吼边为测试重点)。
16.3判定标准
经弯曲180度对折测试的表带不可以有带面断裂或裂纹现象。
3.17皮带卷带测试
17.1目的
模拟表带在长期佩带过程中是否会造成表带断开或出现裂纹。
17.2测试方法
取铅笔粗细的圆筒将表带卷在铅笔上。
17.3判定标准
经卷带测试后不可出现有表带断开或任何裂纹。
4 老化测试
4.1高低温测试
适用结构
金属壳装配胶镜(逼I-令/加胶水)
塑胶壳配玻璃或塑胶镜
金属壳配玻璃(胶水粘合)
其它用胶水贴在壳身上的配件
PDP或其它电镀、喷油层
4.1.1测试目的
利用温度的高低变化,使产品加速老化,来测试产品的质量。
4.1.2测试方法
用假巴的密封巴管。
依据表壳等级做防水测试。
将壳板放入恒温箱进行高低温测试。
测试条件 防水等级
WP WR-3 WR-5 WR-10
0℃ 8小时 可选择 可选择 需要 需要
50℃ 8小时 可选择 可选择 需要 需要
25℃ 8小时 可选择 可选择 需要 需要
高/低温测试后,要首先检查壳身外观的一些项目,如:
a. 壳身上的配件是否有松动或脱离。
b. 配件有无变形、缩水或偏移。
c. 表壳是否有变色或涂层、电镀层有无破裂或剥离。
d. 镜面是否有微细裂痕。
对经过高低温测试的样板表壳,接着进行防水测试,检查其防水性能是否良好。
4.1.3判定标准:
经过高/低温测试后,再进行下列各项测试项目,必须全部合格:
a. 外观
b. 功能
c. 防水测试
d. 撞击测试
e. 配件的重复装配能力
4.2按钮
4.2.1测试目的
检查按钮及面圈的耐用性。
4.2.2测试方法
测试按钮:将样板表壳放在测试按钮的夹具上,然后测试按钮操作3000次。
测试面圈:将样板表壳得面圈逆时针方向转动100次(每转动一圈的时间为2至3秒)。
重做上述测试,并且每转动100次,作好记录。
当总转数累积至500圈时,停止测试并作记录。
4.2.3判定标准:
按钮:按钮在测试之后要在行程、回弹力方面没有改变。
面圈:所有面圈都要能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自如。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不得出现滑牙。
备注:所有样板在测试后都要报废弃置。
4.3电镀层测试
4.3.1附着力测试
取一个表壳样板,在3-9时位方向,用钳将壳身直径压扁约百分之三十。
用20倍的放大镜,观看表面的表层有没有裂纹出现。
使用Scotch牌#810胶纸粘贴在6时位及12时位,检查此两部位的电镀层有否破裂或者剥落。
只需测试1个样板。4.3.2判定标准
表壳的表层没有出现裂纹或电镀脱落。
4.3.3胶纸粘试
在壳身/面圈/金属带面上界开1.5毫米×1.5毫米大的方格,并以Scotch#810胶纸粘贴该方格,然后撕脱。检查镀层或涂层有没有脱落。此项测试适用于水电的镀层、喷油、离子电镀以及其它金属。
对壳身/面圈/金属带有填色的凹位,贴上Scotch#810胶时,要将胶纸贴刮在有填色的面上,然后撕脱。检查填色油墨有没有残留在胶纸上。
所有配件上的丝印/移印必须通过上述测试。
注意:
a. 这个破坏性测试用于新设计的款式及供IQC的第一批货。
b. 如果第一批货合格,IQC对后来的货,不界开方格,进行胶纸测试。
4.4环保测试
4.4.1目的
确保金属镀层内镍等重金属的释出量可通过EU条例和ROSH的规定。
4.4.2 ROSH规定的测试,由相关供应商提供精锐检测出具的ROSH测试报告,或我司精锐检测抽样测试。
镍的测试方法
用干净的白布将样品彻底抹净。
依照EN12471的设定,以2:1的比例将Dimethylglyoxime与Ammonia(10%)溶液混合。用一小块棉花球沾上这混合溶液,然后在样品上涂擦10秒。
如棉花球有粉红色出现,就表示样品未能通过测试。如果棉花球没有颜色变化,则继续进行第4个步骤。
用碟盛载样品,置于发热灯的正中央下方,预热10分钟至摄氏约50度。
在样品表面加一滴人工汗。
让样品表面在发热灯下完全干燥,温度应保持在50度范围内。干燥时间约15分钟。
让样品冷却5分钟。
用一小块新的棉花球沾上Dimethylglyoxime与Ammonia溶液,然后在样品表面涂擦5秒。
4.4.3镍的判定标准
棉花球的颜色须没任何变化。
4.5人工汗测试(金属部份)
4.5.1目的
测试金属表面(不论有没有电镀层)抵抗化学侵蚀的能力。
4.5.2测试方法
将吸水纸用人工汗溶液湿透。然后将吸水纸放入一玻璃器皿内,再放上测试样版,盖好瓶盖。确定样版与吸水纸有互相接触,并且保持四周温度在摄氏22度~24度之间,同时湿度要达到饱和。人工汗的化学成分,如下表所列:
氯化钠 NaC1 20.0g/l
盐酸胺 NH4C1 17.5g/l
尿酸 CO(NH2)2 5.0g/l
乳酸90% CH3CHOHCOOH 2.5g/l
醋酸 CH3COOH 20.0g/l
氢氧化钠 NaOH 须要足够的份量使PH值变成4.7
使用蒸溜水清洗样版,然后风干。
测试样版72小时,每隔24小时清洗、风干及作记录。4.5.3判定标准
在首24小时,表层应无颜色上的改变/氧化或者镀层、涂层起泡。经过72小时后,可以接受颜色有少许转变。表面应无发生氧化作用。
4.6钯镀层的氧化测试
4.6.1目的
检查产品经无镍电镀后,钯镀层的氧化速率。
4.6.2测试方法
将测试样版放入恒温炉内,温度控制在摄氏80度。
测试的时间为24小时。
4.6.3判定标准
l 测试后,样版的表面颜色没任何变化。
4.7海水氧化测试
4.7.1目的:
确认不锈钢的品质。
测试电镀层的附着力及钝化.
此测试包括手表各配件及透明塑胶表带、表壳、巴管、巴的、生耳、耳冚、带扣、发夹、花枝等不锈钢金属件。
4.7.2测试方法:
将样版放入一个小胶盒之内。胶盒放置在一个盛载着人造海水的缸内。样版要浸48小时人造海水,在浸24小时以后每8小时观察并记录一次有无变色和生锈变化。
“海水”的浓度须维持于R.D1.020~1.023之间。
测试在室温内进行,约21℃。
4.7.3判定标准
样版只可以在外边有轻微的氧化。即:氧化点只能轻微地在样版表面的四周出现。
4.8塑胶壳内应力测试
4.8.1目的
塑胶壳与金属壳,在防水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塑胶壳在注塑过程时,如果处理不当,例如存在选料、注塑或工模设计不良等因素,致使塑胶件在受压的情况下容易在夹水纹间产生裂纹,导致不防水。因此必须使用一个快速的方法测试塑胶件在注塑时的溶合性。
一个注塑不良的胶壳(即注塑时因物料及其它啤塑条件不合规格)装嵌之后,虽然能够通过最初的防水测试,但当此表壳置于受压的环境下数天,其内应力便会使夹水纹形成裂纹,慢慢地破坏表壳的防水功能。
4.8.2测试方法
将份量相等的甲醇及三氯乙烯(TCE)倒入烧杯中,将除去镜面与面圈等配件的塑胶壳浸在溶液内,5分钟后取出。
4.8.3判定标准
壳身没有出现裂纹或水纹。
4.9紫外光测试
4.9.1目的
用肉眼观察壳身、面圈、表面及表带(包括塑胶带及皮带)经UV照射后,有没有变色或褪色。用来检测产品的抗UV能力。
测试范围包括下列物料及表面处理:塑胶(壳及带)、电染铝金属、有颜色的金属壳、涂料、其它非电镀色的颜色壳。
4.9.2测试方法
将样板的一部份用不透光纸(如:锡纸)遮盖或包裹。
将样板放置在300W的紫外光下面,连续照射72小时。
观察样板的颜色和化学结构有没有变化。
4.9.3判定标准
经测试后,样板的化学结构没有任何变化,颜色没有严重变色。
5 尺寸测试
5.1 目的
检查各配件尺寸是否与设计尺寸相符,减少装配的品质,提高产品质量。
5.2测试方法
使用卡尺、丝表等量具测试配件的尺寸,测试尺寸与设计公差符合公差设定标准。
5.3判定标准
防水壳配件公差
项目 配件 内容 公差(mm)
1 玻璃 厚度 ±0.05
直径(水晶玻璃) +0.02/-0.01
2 壳身 开面径 ±0.1
藏表面径 +0.03/-0
藏镜面径(NOVELTY) ±0.02
藏镜面径(防水、5ATM防水) +0/-0.02
藏镜面位高 +0.05/-0
藏I 令位高 +0.05/-0
把中高 ±0.03
O 令坑深度 +0/-0.03
丝吼深度 +0.03/-0
丝吼直径 ±0.05
藏针位高 +0.05/-0
内影高度 +0.10/-0.00
闭合尺寸 +0.06/-0
把中高度 ±0.05
壳止口尺寸 +0.03/-0
生耳位阔度 +0.05/-0.08
3 O—令 胶圈横切径 ±0.05
4 底盖
(迫底) 底盖子口尺寸 +0.02/-0
底死位 ±0.03
5 底盖
(锁底) 牙高 +0.05/-0
底盖锁底圈数 +1/4圈 /-0
6 I-令 I-令高度 ±0.03
I-令厚度 +0.02/-0
I-令外径 +0.03/-0
7 内罩 内罩直径(无侧米位) +0.01/-0.05
内罩直径(有侧米位) (N+0.1)±0.03
N=藏表面径
8 霸管 霸管突出尺寸 ±0.03
霸管内径 +0.01/-0.02
霸管外径 +0.01/-0
9 霸的/按钮 中心线位置与真轴心度的角度偏差 ±1/2度
.
表带公差
尺寸名称 公差要求(mm) 尺寸名称 公差要求(mm)
带头阔度 ±0.15 同一带头左右两边珠 ±0.15
表带长度 ±5
表面公差
尺寸名称 公差要求(mm) 尺寸名称 公差要求(mm)面径 ±0.05 中吼 ±0.04
面脚 ±0.01 面厚 ±0.04
玻璃尺寸
描述 厚度要求不防水壳 1.0毫米(最少)
1――3度防水壳 1。.2毫米(最少)
5度防水壳 1。.5毫米(最少)
10度防水壳 2。.0毫米(最少)
底盖尺寸
描述 厚度要求
不防水壳 0.5毫米(最少)
1――3度防水 0.6毫米(最少)
5度防水 0.7毫米(最少)
10度防水 1.0毫米(最少)
配合尺寸
描述 内容
壳带 带头阔度+0.1=壳耳位阔度 壳面 面字尾比壳开面小1mm
壳面 面径比壳丝孔小0.5mm,比壳开面大1mm 壳底 底止口比壳止口大0.5—0.8mm
注:一般情况下,需按实物装配进行检测各配件的配合情况,但若来货为单一配件或不能组装配合时,需按以上的尺寸标准进行检测。
6外观检测
6.1测试方法:光源不少于30W,1.5M的距离,被测试物体在30CM距离内进行目测检查。
6.2判定标准:
壳、带、面及底上的尖角、披锋是不能接受的。
同一只手表,配件打磨后和电镀颜色必须相互一致,如壳和带。
同一批号,相同客人的同一款号,必须保持与已批核的大货前板相同。
字面印刷的唛头与客人要求的唛头不同(含形状错,字体错,位置错、颜色错等),是不能接受的。
表镜上任何裂纹是不能受的。
表壳印字错误、表带蚀字错是不能接受的。
壳、带等的颜色与客人的要求不同是不能接受的。
字面丝印掉、掉油、掉字钉、掉UP或UP翘起是不能接受的。
字钉、UP不能有砂孔和电镀不良现象。
底盖字印错误是不能接受。
表壳、带及底的拉砂要求与客户的要求不符是不能接受的。
电镀发黄发黑,电镀不光亮,电镀过界,电镀有杂点是不能接受的。
电镀颜色同客人的要求颜色不同是不能接受的。
未按客户的环保要求进行电镀的是不能接受的。
表壳、带上有蜡屎是不能接受的。
仍何不锈钢配件的生锈是不能按受的。
手表A级产品,在被测物体距离25厘米内,不辅助工具下看正面、底面、侧面,无污、痕、刮花,无崩点等明显外观不良问题。
手表B级产品,在被测物体距离30厘米内,不辅助工具下看正面、底面、侧面,无污、痕、刮花,无崩点等明显外观不良问题。
手表C级产品,在被测物体距离30厘米内,不辅助工具下看正面、底面,无污、痕、刮花,无崩点等明显外观不良问题。仅可在壳、带底部出现不多于两个的直径小于0.3mm的崩点,污点,不多于6个的直径介于0.1—0.3mm的崩点或污点,不多于宽度0.1mm,长度5mm 的划痕4条。
手表D级产品,在被测物体距离30厘米内,不辅助工具下看正面、底面、侧面,无污、痕、刮花,无崩点等明显外观不良问题。在正面和侧面出现的崩点、污点不多于5个,直径不大于0.3mm;不能出现宽度0.1mm,长度5mm的划痕4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