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新闻资讯

让有毒有害化学品远离纺织品

纺织化学品的大量使用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危害,因而,有毒有害化学品替代将是全球的一个发展趋势。而建立健全纺织行业标准,将对这个趋势起到刺激与推动作用。
在崇尚“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浪潮下,各国都在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绿色纺织品”。
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制定出台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并通过提高环保标准要求,对纺织品中甲醛、偶氮染料、重金属、pH值等指针实施严格限制,并筑起“绿色壁垒”,阻碍他国“含毒”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有毒化学品毒性分析及来源
纺织工业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2012年4月,绿色和平组织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服装的结果令人胆战心惊,其中服装中有毒有害化学品主要涉及物质有: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溴化和氯化阻燃剂、偶氮染料、有机锡化合物、全氟化合物、氯苯、氯代物溶剂、氯酚、短链氯化石蜡、重金属(铅、镉、汞、六价铬)等。
这些化合物几乎全部来源于纺织品的前处理和后加工过程,是各种纺化助剂的副产物和衍生物。可见,欲改变“时尚之毒”的现状,源头控制无疑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
烷基酚类(APEO)
烷基酚类可以赋予服装和羊毛制品以较好的手感,但APEO具有较大的生物毒性、较弱的生物降解性,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大。
棉含有油蜡,具有天然的柔软性,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也具有独特的柔顺手感,但是经过练、漂、煮、染色印花加工及后整理加工后,油蜡被去除而失去天然的柔软性,纤维变粗糙,影响面料缝纫。
APEO是一类非离子型柔软剂,一般不用于合成纤维,只是在天然纤维——如棉、毛、麻等织物上,用做后整理柔软剂。
邻苯二甲酸酯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塑化剂,主要作印花粘合剂,容易在服装穿着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持续释放甲醛等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
在服装涂料印花工艺中,涂料自身不能与纤维产生亲和力,在印花过程中需要依靠粘合剂将涂料机械地粘在纤维表面。
印花织物的手感、鲜艳度、各项牢度等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粘合剂的品种和质量。而邻苯二甲酸酯在PVC涂料印花中,经常被用到。
溴化和氯化阻燃剂
溴化和氯化阻燃剂是一类用于纺织服装的有机类阻燃剂,有机类阻燃剂主要有磷系阻燃剂和卤系阻燃剂。但是由于卤系阻燃剂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HCl和HBr等刺激性有毒气体,多溴联苯醚高温热分解时,易与被阻燃材料发生反应,产生剧毒致癌物质多溴二苯并二恶英(PBDD)和多溴代二苯并呋喃(PBDF),目前在欧盟已经强行禁止使用。
棉、合纤、家纺产品均需要进行阻燃整理。溴化和氯化阻燃剂主要是在浸轧过程中加进去,在焙烘过程开始释放HCl和HBr等刺激性有毒气体。整理后的服装在穿着过程中,如遇明火,还是会燃烧,只是速度会慢,但会大量释放HCl和HBr等刺激性有毒气体,给人体带来伤害。
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合成染料。绝大多数偶氮染料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但会在特殊条件下分解产生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
如染色牢度不佳时,在细菌生物的催化作用下,皮肤上沾有此染料可能产生还原反应,释放芳香胺。这些芳香胺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成为病变的诱发因素,导致过敏或患癌症。
偶氮染料主要用于棉织物的染色过程中。
有机锡化合物
纺织品是微生物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媒介之一。天然的棉、羊毛等本身就是微生物的“食物”,微生物繁殖会直接引起某些疾病或使皮肤产生异常刺激而引发不快感。在纺织品中,有机锡化合物主要用于织物抗菌整理,对生物体危害严重,引发糖尿病和高血脂病等。
有机锡化合物主要应用于棉和粘胶纤维抗菌整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优良的抗菌能力,但安全指数低。
全氟化合物
纺织服装用“三防”整理剂是一类传统的氟碳整理剂,合成原料为全氟辛基磺酸衍生物(PFOS),是一种化学稳定性高、具有环境高效持久性,并且会在环境中聚集、在生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潜在危害的有毒物质,欧盟已在2006年12月发布限制销售和使用PFOS法令。
氯苯、氯代物溶剂
氯化苯作为涂料和颜料的有机溶剂用于纺织品中,现代服装为了追求多色系搭配,会选用不同鲜艳色泽的涂料印花,而溶解这些涂料的很多溶剂,就是属于氯苯类有机溶剂。
服装在后期穿着过程中,由于温度或其它外界条件发生变化,造成这些有机溶剂直接挥发到大气中。还有一些助剂本身就是有机溶剂类,如含氯联苯类的有机抗静电剂和有机阻燃剂等。
氯酚
五氯苯酚和四氯苯酚都是重要的防腐剂,用于皮革、木材、浆料等材料的防腐,在纺织品的煮、漂及印染环节可以部分去除,并排入废水中。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本身又有毒性,在人体内积蓄到一定数量时会诱发癌症。
重金属(铅、镉、汞、六价铬)
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染色过程中由媒染剂带入,二是源于印花过程中使用的无机颜料。
特别对于羊毛等蛋白质纤维类的织物,使用最多的就是酸性染料,而要确保酸性染料在羊毛上的上色牢度,就需要添加金属离子媒染剂,以加固上染率。
有毒化学品替代现状与安全出口
现代人对服装的高要求促使人们对纺化助剂的研发更加趋于复杂化,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复合功能服装,更多的纺化助剂不断被研发出来。
环保生态服装概念的提出,使环保型助剂也成为纺化助剂的一大发展方向,如禁用偶氮染料中的2-氨基-4-硝基甲苯大红色基G染料,现已被大红色基RG染料所代替,有机锡类化合物已经可以用钙锌稳定剂代替,全氟辛烷磺酸(PFOS)已经可以用全氟丁基有机铵盐作为替代物。
应用环保型助剂是纺织工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虽然目前还有很多功能性助剂还没有找到对应的替代物。理论上讲,理想的替代物应该是在保证不影响助剂本身性能前提下,同时具备环保无污染特性。
现有的环保型助剂,由于使用过程中的性能滞后性,导致其在纺织领域的使用得不到有效推广,开发功能更好、环境污染更小的助剂替代品,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纺化助剂发展的终极方向。
中国纺织品出口额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趋势日益强劲。然而近几年来中国纺织品频频遭遇召回,蒙受重大经济损失。而被频频召回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服装中有毒有害化学品含量超出国外标准限值。
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的召回依据,涉及到众多的技术法规与标准,但就各个国家而言,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要求各有侧重点,如美国较关注燃烧性指标,欧盟较关注有毒有害物质含量。
此外,美国和欧盟都非常关注儿童服装的消费安全,对儿童服装上绳带和小部件的安全性要求都有相关的技术法规与标准。
健全法规与标准
中国纺织品能否在国际贸易中冲破“绿色壁垒”的关键,是能否适应交易国纺织品有毒有害化学品法规和相关标准。
美国联邦FHSA危险物品法案《16C.F.R.Part 1303:含铅油漆及某些含油漆的消费品的铅禁令》规定,将此案作为纺织品服装面、辅料中铅的安全性要求的召回依据;欧盟76/769/EEC号指令及其各修正案规定了纺织服装中有害物质的限量,包含对禁用偶氮染料、阻燃整理剂、重金属等有害化学品的限量值;德国《日用品消费法》中,规定了阻燃整理剂、偶氮染料以及镍和含镍化合物的安全消费要求;日本《家用产品有害物质控制法》,规定了纺织品中甲醛、阻燃整理剂、防菌防霉整理剂、防虫整理剂的限量与要求。
目前,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控消费品安全,并负责收集、调查与分析消费品事故信息,以釆取措施来补救和预防事故发生。纺织服装作为消费品所引发的消费事故,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加强,对纺织服装的安全消费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各国对纺织品服装的召回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同时,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将会带来纺织品服装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因此,各发达国家也将会越来越关注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检验及召回。
国际“碳标签”、“碳交易”的典例就说明,产品生态标准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参加国际贸易的新型筹码,拥有“产品生态标准”这个筹码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动的关键因素。
中国早在1992年就正式颁发并执行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12年国家环境保护部也完成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第一次正式修订,其中新增了部分针对总氮、总磷、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等污染因子的控制限值,提倡减少对危险化学助剂的使用,釆取危险化学品替代的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新标准于今年1月开始正式执行,它的实施提升了中国纺织品的生态水平,降低了产品遭遇召回的几率。
然而,最近一组来源于《2011—2020年非常规性控制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中,关于纺织、皮革、制鞋业统计和分析数据表明,除了水体污染问题制约中国纺织品交易外,纺织生产产生的大气污染也为中国纺织品抹黑了一笔。
随着各国逐渐开展实施“碳标签”制度,纺织品大气排放限制也必将成为纺织品国际贸易中的又一个新型的“绿色”壁垒。为避免产品大气污染带来的所谓“贸易保护主义”,建立纺织工业大气污染标准已是必行之事。
2013年,国家环保标准修订项目《纺织印染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由环保技术标准研究专业委员会负责承担制定,目前此标准制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纺织印染工业大气污染物最直接的源头就是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使用,特别是VOCs的排放,标准的制定将会对纺织有毒有害化学品的大量使用起到积极的抑制作用,并推进纺织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替代进程。

证书查询
受限物质(RSL)测试
关于我们|检测服务|认证服务|新闻资讯|检测实验室|申请表下载|联系我们
Copyright © PTS Testing Service 东莞市精锐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PST